4月13日,央行发布了金融数据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3月末,广义货币
“可以看到,M2增速基本稳定,M1增速上升较多,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加快。”业内专家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分析,总体来看,金融总量继续保持合理增长,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。其中,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.89万亿元,同比多增1.06万亿元,处于高位水平。此外,贷款同比
多重积极因素,推动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
对于3月金融数据,业内人士分析,3月经济仍延续回升向好态势,信贷需求有所回升,推动贷款增长好于预期,叠加政府债券发行增多等因素,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有所上行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。此外,在金融体系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,企业、居民等资金需求端出现了更多积极变化,共同推动3月贷款增速回升。
“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回暖是3月贷款的重要支撑因素。”有业内专家
与此同时,消费贷款增势向好也对近期贷款增长有支撑作用。近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很多大力提振消费的措施,政策效果也在显现,消费者更有意愿增加高品质消费。金融系统积极助力提振消费,银行在保证商业可持续性的基础上,加大了消费贷款投放力度,并通过丰富金融产品、提供便捷服务等,
不过,业内专家也提示,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有效消费需求的力度不断加大,银行也要维持合理有序竞争秩序,防范难以覆盖经营成本的低价竞争,通过下沉服务、挖掘客户、做大蛋糕,保持理性定价,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。还要看到,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,拓展消费场景,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,实现金融支持消费的政策意图。
政府债券加速
业内专家分析,3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7.4%,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,但还未考虑地方债务置换因素的影响。
去年以来随着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加快发行,融资平台等主体用发债资金归还银行贷款,地方债券置换贷款的情况增多。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过2万亿元,今年一季度又发行超过1.3万亿元,市场调研初步估算,对应置换的贷款约有1.6万亿元,还原后人民币贷款增速超过8%,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还要更高。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不会受到专项债券置换贷款的影响,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当前的金融支持力度。目前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已在8%以上,呈稳步走高态势。贷款增速还原专项债券置换因素后,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会大体接近。
与此同时,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继续提升。今年3月除了贷款外,政府债券新增近1.5万亿元,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。特别是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维持较快发行节奏,短期看融资平台债务置换归还银行贷款,可能会影响信贷总量,但长期看有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,推动融资平台完成市场化转型,腾挪出更多地方财力来增强经济发展动能。近期财政部还公布将发行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。专家表示,为国有大行补资本,能够增厚银行安全垫,更好满足国际监管要求,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,预计未来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。
“近期信贷需求回升主要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、预期趋稳有关。”有业内专家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解释,金融是实体经济的
对下一步金融数据,业内人士分析4月是传统的信贷“小月”,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的影响,业内人士预计部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回落。不过,他也补充,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,各方面还会继续保持有力
信贷结构亮点多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见效
总量之外,结构方面的数据亮点颇多。“近年来,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形成,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不断上升,金融‘五篇大文章’成色更足。”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等多种方式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。
此外,有市场机构调研发现,招商银行某分行今年
从金融统计数据看,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、绿色贷款、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一直高于全部贷款增速,信贷结构持续优化,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根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数据,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4.81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2%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.80万亿元,同比增长9.3%,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。
与此同时,2024年在供给和需求两端一系列政策支持下,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显现,个人住房贷款也迎来较快增长。“这主要与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迎来‘小阳春’有关。”业内专家分析,3月不少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活跃度都明显提升,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整体同比增长20%以上,成交回暖带动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增多。有国有大行东部地区分行反映,3月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较上年同期大体翻了一番,提前还款的情况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后也有较大缓解。(来源:金融时报)